新发展惠民项目 掀起中医保健热潮
——我院全面推广妇幼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10-12月份,来医院输液的人次比2015年同期减少了2000多人,她们转变观念选择了非侵入性治疗的中医药疗法,除此之外,更多变化,在这所老牌的县级妇幼保健院中悄然发生着。“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基层妇幼保健院,应该积极探索发展之路。”我院院长王江定对医院此时的改变这样说道。
除了输液量的下降,另一个更加直观的变化是儿科门诊就诊人次的增加。2016年10-12月,儿科门诊量比2015年同期增加5.35%,最多时,日门诊量达700多人次,所有医护人员忙得团团转,儿科医师魏娜在一连看了100多个患儿后,几乎累晕过去。人气指数被中医药“点燃”的,不仅仅是在儿科治疗中心。沿着医院走上一遭,从妇科到儿科,从围保科到儿保科再到小儿康复科,随处可见中医药相关的宣传展板与标语,走廊里飘着浓浓的中药香,治疗室里的艾灸、中药熏蒸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洗浴中心开展了药浴治疗新生儿黄疸;儿童康复科综合运用中医按摩、点穴、针灸、电疗等方法,对神经机能障碍、脑瘫、脑损伤综合征、感统失调等病症患儿进行个体化治疗;妇科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输卵管粘连,穴位注射治疗妊娠剧吐;围保科与中西医结合科开展产后中药熏蒸预防月子病。在儿保科,三四名婴儿躺在治疗床上,正在接受治疗师的捏脊、被动操训练等治疗。半岁多的宝宝,正笑嘻嘻地配合治疗师许歌歌接受被动操训练。每当治疗师把他的小手臂轻轻拉到背后,他都咯咯地笑出声来。据统计,每年约有4600名轻症患儿家庭免受奔波之苦,不吃药、不打针,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价格低廉的中医药疗法。据我院儿保科主任高丽娟介绍说,“有很多孩子,病情不至于到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但会出现肌张力高、腹泻、睡眠质量差、厌食等症状,困扰着一家人的生活。在以前,对这类孩子只能用药物治疗,现在我们引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后,家长乐意接受,就不再往市里、省里跑”。不光是门诊,病房里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也大受欢迎。在给患者手法治疗的同时,治疗师们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价值,医患关系也更融洽了。他们同时还感受到了群众对中医药的好奇心,不断有其他医院的同行悄悄打听:“听说你们引进了一些中医新技术,特受欢迎。”院长王江定在面对各个医疗界的朋友好奇地咨询中医药服务情况时这样感慨,“这些反馈信息让我感到,中医药在基层真的很有群众基础,缺的只是推广和开发。”